冬 至 它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, 既是自然节气点,又是重要的传统 在古代, 人们将年节、寒食 与它并称为“三大节”。 泥土中的蚯蚓仍蜷缩着身体, 麋鹿因阴气渐退而解角, 山泉随着白昼渐长开始流动…… 古人通过细致的观察 获得对它最初的认知。 这一天,白昼最短,黑夜最长, 数九严寒由它开始。 这一天也是太阳直射点 北返的转折点, 否极泰来,夜消昼长。 它,便是冬至。 本期 『能工小巧匠』 我们的节日 让我们一起度过温暖又特别的冬至。 日行远道·冬至已至 冬至,又被称为“亚岁”,作为冬季的第四个节气,已经是全年第二十二个节气。《吕氏春秋》对冬至曾做过这样的描述:“日行远道”,意即太阳离我们最远。 从现代天文学的角度来讲,冬至是太阳直射点南行的极致。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,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,太阳高度角最小,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、黑夜最长的一天。冬至也是太阳直射点北返的转折点,这天过后它将走“回头路”,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,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增长。 冬至大如年·冬至习俗知多少 与其他节气相比,冬至节气还拥有一项殊荣,那就是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发现并定名的节气,也是我国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。 汉代蔡邕《独断》中说:“冬至,阳气起,君道长,故贺。”中国民间普遍认为冬至是一个值得被欢度的吉日,自古便有“冬至大如年”的说法。 接下来,我们一起去了解热闹的冬至庆贺方式。 祭祖 宋代吴自牧《梦粱录》说到朝廷的冬至除了祭天之外,还要荐太庙。太庙是帝王为其祖先建的庙。“太庙行荐黍之典”到了民间就是“祭祖”。 民间祭祀祖先就跟朝廷祭祀天地一样,在重大庆典节日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。祭祀祖先一般安排在冬至日的前一晚进行,称为“冬除”,与新年前一夜“岁除”相呼应。 履长 冬至履长,又称为“履长至”,是古时候晚辈对长辈们表示礼敬的习俗。“近古妇人,常以冬至日上履袜于舅姑,践长至之义也。”(《太平御览》引后魏崔浩《女仪》)这是履长风俗最早的形式,所取的也是为长辈添寿之意。献履袜之俗在魏晋时期尤为盛行,才高八斗的诗人曹植写有《冬至献履袜颂表》,其中有“迎福践长”一类语词,所取的也是吉祥平安之意。 隆师 隆,尊崇之意;隆师即敬师、拜师。《荀子·修身》曰:“故君子隆师而亲友,以致恶其贼。”古时一到冬至这天,老师要带领学生拜祭先师孔子,弟子则向老师行敬拜之礼。 比较特别的是山西的一些地方,冬至日学生要向老师献豆腐,因而冬至也被称为“豆腐节”。“一日为师,终生为父”是深植于每一个中国人内心的一种观念,所以,民间至今仍有冬至节请教师吃饭的习俗。 送冬至盘 在古代,冬至这一天不但学校放假,且“店肆皆歇市,垂帘饮博,谓之做节”(宋周密《乾淳岁时记》)。除了拜天地、祖宗,贺君亲、师长之外,人们也互相拜贺,称为“贺冬”。拜贺自然要送礼,礼物多以酒食为主,这便是送冬至盘。 此中有真意·那些冬至诗教给我们的事 冬像是一位睿智的老人,阅尽繁华,返璞归真。在简简单单的自然里,蕴藏着独属于这个季节的深邃厚重,给予无数诗人创作的灵感。接下来,让我们去邂逅那一篇篇至真至美的冬至诗,用心捕捉诗中的真意。 关于自处 《冬至日镇江道》 明·张弼 万户笙歌长至日,一蓬风雨远行人。 买鱼沽酒俱收市,且自煎茶洗客尘。 赏析:张弼笔下的冬至,是悠然自得的。冬至来了,家家户户都在庆祝,诗人远行,一蓬风雨,却不言孤独与寒冷。走到镇江道,想庆祝一番的诗人,却见买鱼的卖酒都收摊了,便自己煎茶来洗去风尘。 热闹和欢笑都是别人的,但又有什么关系呢?诗人用一杯热茶温暖了自己。人这一生,难免身处风雪中,真正能治愈自己的,唯有自己。 关于爱 《减字木兰花·冬至》 宋·阮阅 晓云舒瑞,寒影初回长日至。 罗袜新成,更有何人继后尘。 绮窗寒浅,尽道朝来添一线。 秉烛须游,已减铜壶昨夜筹。 赏析:阮阅笔下的冬至,是欣喜而温暖的。早晨云雾散去,白天渐长,日影渐短之时,冬至来了。新袜子也做好了,可以进献给长辈了。 虽是简单的鞋袜,传递的是满满的爱与关心。当长辈收到时,这份关爱,一定能驱散冬日的寒冷。 关于现在 《冬至夜有感值初雪》 清·陈忠平 循环恒有度,阴极复生阳。 新雪玲珑白,寒枝落寞黄。 吾怀似流水,天道自汪洋。 莫为蹉跎恨,今宵梦最长。 赏析:陈忠平笔下的冬至诗,是达观的。岁月循环有序,阴极之后,阳气回生。你看那新雪,似玲珑般白,树上的枯枝,显得那么落寞。我的心就像那流水一样,一如岁月,不要悔恨蹉跎了时光,今天晚上的夜最长。 眼见着又到一年岁末,常忍不住喟叹,这一年的时光又虚度了。那就不如学学诗人,莫为蹉跎恨,只管好好把握当下。对未来最大的慷慨,是把一切献给现在。 冬至同时意味着新生, 恰如杜甫所言: “天时人事日相催,冬至阳生春又来。” 冬至到了,春天还会远吗? 愿冬日所盼,终如约而至。 祝福大家冬至安康。 接下来,请跟随「妙趣手工坊」 一起绘制“冬至”简笔画, 感受冬至节气之美吧! 【详细步骤 敬请扫描下方二维码观看】 特别声明:本文仅用于公共文化服务及阅读推广,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。转载文章及图片、视频、音频等版权均属原作者。如有侵权,请及时与本公众号联系。
西安市未央区图书馆 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未央路80号盛龙广场红星美凯龙五楼